综合能力:第三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一节 人类行为
一、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
(二)人类需要的层次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最基本的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生理需要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需要。
(2)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即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失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解除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归属的需要,因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二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得到别人的爱。
(4)尊重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包括内部尊重,即自尊,是指一个人希望能独立自主。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受到别人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
(5)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是一种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
2.阿尔德弗尔的ERG理论
把人的需要分为三种: 生存的需要:生存的需要关系到人的机体的存在或生存。包括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物质需要。 关系的需要:关系的需要是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 和成长的需要: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
3.莱恩·多亚尔和伊恩·高夫的需要理论
(2)中介需要
指那些在所有文化中能够促进身体健康和人的自主的产品、服务、活动和关系的特性。
有营养的食物和洁净的水、具有保护功能的住房、无害的工作环境、无害的自然环境、适当的保健、童年期的安全、重要的初级关系、环境上的安全、经济上的安全、适当的教育、安全的生育控制与分娩。
二、人类行为的类型和特点
(四)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
一般来说,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3个方面。影响人类行为的这三方面因素并不是单独作用于人类行为,而是相互交叉影响着人类行为的发展。
第二节 社会环境
二、社会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
(一)家庭
3.家庭教养模式
(1)娇纵型
(2)支配型
支配型教养模式是指家长过分溺爱与严加管束结合。
(3)专制型
专制型家庭教养模式是指家长缺少爱心或耐心,管理方式粗暴。
(4)放任型
放任型,指家长既缺少爱心、耐心,也缺乏责任感,对孩子放任自流。
(5)冲突型
冲突型,即家庭成员间人际关系紧张、不和谐,家庭气氛失调,价值导向不一致。
(6)民主型
(二)同辈群体
1.同辈群体的含义
同辈群体是由年龄、性别、志趣、职业、社会地位及行为方式大体相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的群体。
2.同辈群体的特点
(1)平等性
同辈群体成员的年龄、知识、能力等方面比较相近,他们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
(2)开放性
同辈群体内部不存在特别严格的规章制度,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交往在语言、方式、话题等方面都没有限制特定的形式。
(3)认同性
同辈群体是个人自由选择结合的结果,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是在自然随意的过程中进行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对群体有较高的心理归属感和较强的认同性。
(4)独特性
每个同辈群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亚文化,这种群体的亚文化为群体成员提供了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群体成员在语言、服饰、行为方式,甚至发型等方面都体现出自己的独特性。
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
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相互影响,二者的关系是复杂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人们要适应社会环境
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3.社会环境和生物遗传共同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
4.人类行为能够改变社会环境
由于人类具有很强的能动性,所以人类可以改变自然环境,也可以改变社会环境。
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非平衡性
第三节 人生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特征
二、学龄前阶段
(一)学龄前阶段的主要特征
6~7岁儿童处于学龄前阶段。
1.生理发展
6~7岁儿童的脑重量已经接近于成年人的水平,这为儿童智能的迅速增长以及接受教育奠定了基础。
2.心理发展
学龄前儿童的语言发展,主要体现在从以表达机能为中心向以思维机能为中心的转换上。
3.社会性发展
学龄前儿童已经逐渐从以自我为中心,发展到学会区分他人与自我,通过在环境中与他人进行互动,自我意识得到发展。
学龄前儿童已经能从人的外表来认识性别,开始了性别认同的发展过程,在这一阶段,儿童建立了性别角色判断的标准,取得对同性父母的认同,并形成了对性别角色的偏爱。
学龄前期儿童开始了道德的发展,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发展。
四、青少年阶段
(二)青少年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1.网络成瘾
社会工作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干预可以从预防与治疗两个层面进行。
在预防层面,成人社会要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协助青少年有效融人家庭、学校和社会之中,防止青少年因为无法处理好现实生活中的压力而沉溺于网络。
在治疗层面,社会工作者需要充分运用社会工作关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论以及优势视角的理论,提供有效帮助。
五、青年阶段
(二)青年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3.就业问题
针对青年就业问题,社会工作者的干预措施主要有:
一是要帮助青年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求职择业;
二是推动政府不断完善就业的服务体系,健全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信息的相互贯通和共享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动的大环境;
三是帮助在就业中受挫的青年宣泄其负面情绪,促使其做冷静、理智和创造性的思考,协助其认识自身拥有的资源和潜能。